今秋高一新生家长看过来 新课标新在哪?如何应对?

株洲房产资讯频道 2018-01-19 10:12:4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16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历时4年修订完成的新课标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2017年高考前,我市某校高三学生为自己加油鼓劲

16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历时4年修订完成的新课标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新课标有哪些变化?学校、家长和学生如何更快适应新课标?记者昨采访了市教科院院长王开和。

【变化一】传统文化加份量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至72篇

王开和说,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份量加重,以语文为领头,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此外,在课内阅读篇目中,明确要求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并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

记者注意到,新课标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除语文学科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

另外,新课标与时俱进,数学、物理等相应科目增加了大数据、物联网等知识点。

【变化二】更加注重革命传统教育 语文、历史、政治、音乐等都有体现

王开和介绍,新课标中革命传统教育也被再次强调。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语文学科中,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的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

思想政治和历史更强调了革命传统方面的内容。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政治科目里,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创新精神等,都在修订后的课程中得以体现。

【变化三】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 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

王开和说,新课标的较大亮点莫过于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项。

各学科首次凝练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

学业质量要求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等5个等级,通过高中3年的学习和测评为学生诊断相关学科的掌握情况,为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做参考。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

【变化四】必修课降难度 选修课增难度

新课标在课程容量和较低学分标准方面,与2003年确定的课标保持一致,学生在高中3年期间只要获得44个学分即可毕业。但新课标对课程类别进行了调整,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必修课程方面,新课标难度有所下降。但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部分,难度将逐步增加,以满足学生升学、自我发展的不同要求。

王开和说,新课标较大的作用是指导社会、学校明确高中教育定位,以前可能是更多地注重升学和考大学,此次强调高中教育首要任务是承担国民素养培养的大众教育,同时兼具考大学、选拔人才功能。另外,此次新课标的修订和即将来临的新高考紧密结合。

该如何应对新课标?

1、老师更应因材施教

“学校更应贯彻因材施教。”王开和解释,作为学校应该及时转角色和改变教育方式,适应新课标和新高考。

比如,必修是面向所有学生,强化共同基础,选修考虑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学业质量标准也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

2、学生应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学生要想适应新课标与新高考,首先要趁早结合自身的特长、优势以及爱好等,明确自己将来要走的路,提前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这样在学校的学习阶段,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和有的放矢。

其次,阅读尤为重要。对学生而言,现在起培养阅读兴趣,多读书、读整本书有百益而无一害。因为,今后语文科目会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量、理解水平等都会影响考试成绩。

第三,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考核,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要积极参与社会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学校社团、研究性项目等,才能更加符合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和新高考的选才标准。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