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报道

株洲房产资讯频道 2018-03-07 09:31:5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初冬的罗霄山,薄雾蒙蒙。公鸡打过排名前列声鸣,茶陵县腰潞镇左江村一栋民房便亮起了灯,这是我市派驻至该村扶贫工作队歇息的地方。

初冬的罗霄山,薄雾蒙蒙。公鸡打过排名前列声鸣,茶陵县腰潞镇左江村一栋民房便亮起了灯,这是我市派驻至该村扶贫工作队歇息的地方。

2015年10月,由市民政局副调研员袁桂雄任队长的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左江村。与他一同来村里的,还有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邓爱平、市民政局干部彭首红。

进驻前,这个位于茶陵县西北部深山中的小村子,人均年收入1800元,382户村民中有60多户是贫困户。由于交通及其不便,逢年过节人一多,不少村民只能吃夹生饭——自供电不足,电饭锅煮不熟饭。

而如今,当你走进左江,当地群众告诉你的排名前列句话一定是“变化大”!“红黄绿白新产业,结构改革走在先;贫困农户齐脱贫,集体事业福无边;正是扶贫好政策,才得左江换新天……”左江村老人谭晚毛写给驻村扶贫工作队感谢信的开头几句,道出了村民的真实心声。 

▲ 工作队走村入户问民生。

贫困户动态调整率达57%

党员组长守着“一亩三分地”,各自打着“小算盘”,在2015年之前,左江村党支部是县里重点整顿的软弱涣散党组织,老百姓颇有怨言。一提到脱贫攻坚,党员群众普遍置身事外、怀疑观望,工作难度很大。

工作队到村后,当即组织召开全村党员和群众代表召开大会,讲政策、表决心、提精神。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工作队分别与村支两委、离任村干部、党员、组长促膝交心。大事小事一起商量,摩擦少了,心结也渐渐解开了。

队长老袁带着村支两委挨家挨户“串门”,讲政策的同时,也访民情、听民意、问民需。“村里以往也来过工作队,像这样家家户户走一走问一问的,还是头一个!”村民们私下议论。

工作队每月驻村至少20天,白天带领支村两委干部在村委会集中办公,夜里就自己种菜做饭。点滴改变,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以往村里开会,人都来不齐;现在开会,大家都来得早。”党群关系和谐了,力量自然凝聚。

农村工作,人情世故最考验人。2014年,左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88人。由于村支两委干部对政策把握不准,囿于人情世故,贫困对象认定欠缺精准,老百姓颇有微词。

了解情况后,工作队采取“地毯式”走访摸排,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分别清除四类对象和不合格的贫困户39户、159人,新增38户、112人,动态调整率达57%。最终,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30人,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这下搞对坨了,不疙瘩了!”走过路过的老百姓看着村委会的公示栏,竖起了大拇指。对不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对象,工作队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获得群众理解。对核定贫困户,认真分析致贫原因,量身定制脱贫措施,实行个性化、精准化结对帮扶,较大限度用好结对帮扶干部的能力和资源优势。

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

2月10日一大早,贫困户谭晚毛赶到村委会,给工作队送一封感谢信:“村里种菊花,给我分了股份,还有7200元红利,我都不晓得怎么感谢!”

过去的左江,流传着一句话:“嫁人不嫁左江郎。”没有产业,留不住年轻人。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里只能靠“财政饭”维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左江村山多田少,不适合发展现代化规模化粮食作物种植,乡亲们祖祖辈辈在地里刨食,仅能自给。

工作队走访发现,左江有着独特的高山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精细化、高产化生态种植。于是,工作队远赴杭州等地,谋求脱贫路子。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引进“杭州白菊”品种,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红心柚、黑米、黄牛和黑山羊及绿色休闲产业,形成了“五彩左江”的产业发展格局。

工作队的带动下,贫困户也忙起了自己的产业。“去年种了6亩菊花,还养了13头黄牛,村里包收包销,日子有奔头!”通过产业带动和分红,贫困户朱玉明成功脱贫,喜笑颜开。

“这些土鸡可是我的宝贝疙瘩!”贫困户李红根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申请了金融贷款,办起了自己的养殖场,养殖土鸡300多只,日子红红火火。“进屋喝杯茶,歇歇脚啦!”每次遇到工作队,他都这么招呼着,脸上满是幸福。

▲ 左江村里白菊飘香。

如今,杭州白菊已俨然成为为极具左江特色的“高山白菊”品牌,白菊和黄牛两大产业也实现了股份分红,52户共176人贫困户、48户共284人非贫困户从中获益,年人均增收达2800元,村级集体经济从“少有”增加到年收入13万元。村里的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

▲ 崭新的公路修进村组。

两三年的变化比过去二三十年还大

村里的基础配套设施也悄然生变。

以往进村主干道路窄、弯多、坡陡,交通极为不便;供电不足,电压不稳,线路老化,安全隐患突出。

▲ 文体广场传来阵阵歌声。 

工作队把这两大惠及民生最广的实事放在首要位置来解决,往返省市县多方协调、争资立项,筹集资金350万元,拓宽改造通村道路5.2公里、组道20公里;投入170万元改造电网,彻底解决电力问题。工作队还在路边安起了路灯,还高标准建立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文体广场、乡村大舞台、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村卫生室、电商服务站。

“工作队在村里两三年,改变比过去二三十年还大,在村里过日子,比城里还乐活!”电力、道路、通信、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便民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卫生室、老年人未成年人活动室、电商平台等公共服务逐步健全,看着这些变化,村民们由衷喜悦。

2017年,为了加强工作力量,市委组织部机关又选派了两名年轻干部参与驻村帮扶。村民们打趣地说:“你们不走我们就满意,你们走了我们才不满意!”朴实的言语,宛如冬日暖阳。

信念是脱贫明灯

2月27日晚饭过后,我与同事匡义走访贫困户丁志军。

45岁的丁志军承包了一片葡萄园,连续两年收成不理想,妻子邹秋玲去年被查出心脏病,没钱做搭桥手术,只能靠药物维持,加上女儿正在读高中二年级,医药、教育负担沉重,这个家庭陷入贫困。

2017年,丁志军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申请了低保。今年1月份,丁志军打理葡萄园时不慎从高处摔落,导致左腿骨折。

见到我们,丁志军拄着拐杖热情相迎:“医保报销了1.2万元,自己没花多少钱,就是受点苦,这不算什么。”

“伤筋动骨一百天,还是要多注意休息。”简单几句话,我们看到了丁志军的坚强乐观。

今年春节期间,匡义还帮助他销售了近15公斤自酿葡萄酒,700元的销售额虽不是很大,却是一份厚重的情谊。

“教育扶贫又有新政策了,你女儿就读高中,书本费也免啦……”匡义继续介绍着今年的扶贫政策。一旁的邹秋玲欲言又止。

细问才道,她从《脱贫攻坚到户政策告知书》上看到,贫困高中学子可获得每个月1000元的教育助学资金。“所有的贫困户孩子上学,均可享受雨露计划等扶贫政策,你家两个孩子都申报了,可去农商行查看资金到位情况。”我补充说。

丁志军在一旁“教育”妻子:“这个雨露计划,小匡早就和我们说了,我相信政府和小匡,该享受的肯定少不了。”

新的一年,丁志军想申请危房改造项目,同时把葡萄园管理好,把生产搞上去,因为他不想凡事都等政府送上门。

“人穷志不穷”。我们都对丁志军深感敬佩,更感触良多。扶贫政策是黑暗中引路的灯塔,而他的坚毅更如一盏心灯,支撑着风雨中的家屹立不倒。

【作者系醴陵市嘉树镇扶贫专干 袁璐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整理】

相关新闻:

油菜给力 产业增收 

3月5日,在攸县渌田镇渌田社区田间,望着自家地里盛开的油菜花,陈跃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总共十余亩,每亩可榨油40公斤,按照目前市场价,一亩油菜地收入上千元。”他说。

今年45岁的陈跃平,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自出生就患有眼疾,双目失明。祸不单行,2016年,父亲突然中风,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全家老小的生活就靠他一人支撑。

“之前家里穷得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所有的经济来源就是自己种的那几亩田。”陈跃平说,村里把他家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支持下,去年他们享受易地搬迁政策,住上了新房。

为了增加收入,去年冬天,陈跃平开始在冬闲时种起了油菜花,“冬季种油菜花,政府有奖励,并且还能增加农田肥力。”

与陈跃平情况相似的,还有同村56岁的徐花媛。自种植油菜以来,家庭生经济条件着实改善不少。

往年,当地农户也种植油菜,但由于各种原因,积极性不高。近几年来,攸县通过不断研究与尝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减少农田闲置现象,同时实行政府资助、农技站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发放油菜种子等一系列服务,极大地激发了当地农户种植油菜等农作物的积极性,农户纷纷利用秋收后的冬闲田种植油菜,自入春以来,油菜长势喜人,农民丰收在望。

此外,攸县还出台了油菜种植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油菜种植。攸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攸县的精准扶贫主要以产业为主,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自身发展脱贫,每年拿出了几百万的资金予以扶持。其中,种一亩油菜,政府奖励资金100到200元。

来源:株洲新闻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