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管理

搜狐焦点株洲站 2024-02-27 09:54:3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消息,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管理

央广网北京2月26日消息(记者安垚)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消息,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管理,进一步提升项目谋划、建设、实施和管理水平。

《指南》明确,项目建设应按照应保尽保、延续文脉、合理利用、改善民生、经济实用、安全美观的原则。做到“六不”:一是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二是不大规模新增建设规模,不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三是不大规模、强制性搬迁居民,不改变社会结构,不割断人、地和文化的关系;四是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历史建筑不脱管失修、修而不用、长期闲置;五是不破坏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拉直拓宽道路,不修大马路、建大广场;六是不破坏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改建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不随意更改老地名。

《指南》提出,项目在建设内容原则上应包括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历史风貌保护修复与提升、周边环境配套改善、必要基础设施与防灾设施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必要动态监测与智慧化管理六方面内容。

对项目范围内的空闲地(非公园、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用地),可按照规划设计要求,进行肌理织补,修复传统肌理,“镶牙式”新建必要的建筑,延续历史文脉,塑造整体风貌。新建建筑应以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功能为主。

在周边环境配套改善方面,《指南》提出,改善公共空间、历史水系、街巷广场铺装、标识系统,保护和合理恢复历史水系,优化建设绿化景观与公共空间,完善历史街巷、广场的铺装,提升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等。

《指南》要求,项目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的保护管理主管部门要落实日常巡查保护管理制度,将项目实施情况纳入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档案,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避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发生。

此外,《指南》提出,项目建设内容应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历史文化保护水平和人居环境品质。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提升片区综合活力和文化魅力,激发项目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来源:央广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