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交付超165万套房!住建部晒“保交楼”成绩单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自去年7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保交楼”工作任务以来,“保交楼”成为地方政策的关键词、房企的重点工作任务。
随着“保交楼”提出满一周年,各地的“保交楼”工作进展如何?据央视新闻援引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消息,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总体复工率接近100%,累计已完成住房交付超过165万套,首批专项借款项目住房交付率超过60%。
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通过保交楼工作的顺利推进,带动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进度加快,有效防范了商品住房逾期交付风险,提振购房者信心,稳定了市场预期。
多地“保交楼”项目迎全面复工
在“保交楼”政策的支持下,今年以来,重庆、长沙、济南、郑州、西安等多地的“保交楼”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据了解,目前,重庆全市所有的保交楼项目都实现了全面复工,全市已累计交付12.2万套房。
今年以来,湖南省省会长沙全市33个市级防风险项目已交房31469套,其中3个项目已全部交付完毕。下半年,争取能够实现专项借款项目90%基本交付,剩余项目争取明年上半年陆续交付。
山东省省会济南今年已累计获得商业配套贷款47.17亿元,推动多个项目加快建设交付,在专项借款支持下,全市已完成交付10722套房。今年年底前,济南要力争完成“保交楼”总任务的80%以上。
河南省省会、“保交楼”重点城市郑州在今年年初已经落实“保交楼”支持资金300多亿元,全市“保交楼”项目实质性复工95%以上;列入省问题楼盘台账的“办证难”“配套设施不完善”两类项目全部化解。今年10月,郑州计划将使用第一批专项借款的60个保交楼项目全部建成交付;到今年年底,郑州计划将使用第二批专项借款的82个项目计划建成交付50%。
西安在今年也加快了“保交楼”的步伐。截至4月底,西安市“保交楼”项目共交付住宅1.5万余套,完成年度任务的31.38%,涉及25个项目。今年,西安明确提出了“保交楼”目标,确保延期项目年内交付80%以上。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凡是纳入保交楼专项借款的项目是‘必保’的项目,这是由当地的国企和城投来承接的,属地政府是要承担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的,所以这些项目保交付是没有悬念,推进也相对较快,成绩比较明显。”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从住建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保交楼”工作产生显著成效,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相应保障。
“保交楼”带动竣工面积大幅增长
“保交楼”工作的大力推进也带动了全国竣工面积的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9.0%,增幅较一季度扩大4.3个百分点。
为了继续支持“保交楼”工作,保交楼贷款计划也予以延期。今年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文,明确将2022年11月颁布的《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简称“金融16条”),其中提到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至2024年5月末。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将推出5500亿元的资金池,继续大力支持“保交楼”。今年7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央行推出两批共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设立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引导商业银行积极提供配套融资,有力推动各地项目复工建设。
虽然保交楼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后续的保交楼任务仍然繁重,尤其是部分“保交楼”项目依然存在资金链紧张问题。
新京报记者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保交楼”工作推进的难点还是缺钱。一些“爆雷”房企旗下的楼盘停工后,由于楼盘被查封,从银行贷不到款,销售也难以推进,加之纾困基金覆盖面也有限,这部分楼盘依然处在停工当中。
“‘保交楼’的资金确实是紧张的,筹集资金也有难度。保交楼资金目前是国家层面的纾困基金来支持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资金可能不愿意进来。接下来,一方面,要夯实企业的责任,比如前期挪用预售资金的,应该督促开发商予以追回;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推动开发商对存量房源的销售,进入正常的销售轨道,才能有回款。”李宇嘉如是说。
陈文静表示,在“保交楼”过程中,建议优先选择能够实现资金平衡或监管资金相对较多的项目,同时对于同区域内有多个停工项目的,政府也可进行区域内部协调,评估各项目完成交付所需的资金缺口,将购房者集中腾挪置换至某一项目,并集中资金投入保障该项目交付。除此之外,“保交楼”也可以与租赁住房政策结合,地方政府协同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重点购买“保交楼”项目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问题楼盘交付的同时,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不是所有停工项目都能纳入‘保交楼’的名单中,我们也建议适度放宽门槛和条件,惠及更多的停工项目。”李宇嘉补充说。
新京报记者 徐倩
编辑 武新 校对 柳宝庆
文章转载自:新京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