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能源汽车充电这“桩”事发声 让株洲更多车主在自家小区实现“充电自由”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株洲晚报记者/罗欣
当节能减排、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新风尚,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不言而喻。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消费持续升温,私人乘用车市场销售火爆。如何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充电桩,也成为万千车主尤为关注的现实问题。今年初,市政协委员齐晓武提交提案——《小区充电桩建设株洲解决方案》,希望打通家用充电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新能源车主在自家小区就能实现“充电自由”。
【现实】 桩少车多 3辆车共享不到1个充电桩
2020年3月,中央明确提出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纳入“新基建”。同年5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株洲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情况如何?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6家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分别为湖南庞大贝宁有限公司、株洲公交新能源有限公司、湖南高科园创能源管理有限公司、国网供电公司、株洲市国投双杰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和株洲特来电充电网科技有限公司。截至去年底,我市电动汽车保有量8328辆,占机动车总量比例为1.32%,低于全国2.06%的平均水平;充电桩保有量2324个(含私家桩),桩车比约为1:3.6,低于全国1:3.1的平均水平。
面对日益加剧的充电矛盾,市政协委员齐晓武从小区充电桩建设这一角度“发声”。他认为,在生活小区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新建小区停车位数量一般按照1:1或以上配置,平均每个家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停车位,停车位可谓数量庞大。业主如果能够在自家小区、自家停车位上充电,无需等待时间、无需长距离行驶,极为方便。此外,按现有的技术和价格计算,充电费用约为0.58元/度,价格相对公共充电桩更低廉。
【矛盾】 有物业拒绝业主安装充电桩
齐晓武调研了解到,目前,只要个人具有独立使用权的车位,且已购买了电动汽车,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同意,均可申请安装充电桩。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齐晓武在田心某小区进行了调研。该小区拥有地下车库停车位约500个,另有室外公共停车位100余个,均未安装充电桩。据购买了电动汽车的业主反映,在申请安装充电桩的过程中,业主在征求小区物业同意时,物业以安装及充电过程中安全无法保证、小区变压器容量可能超负荷、物业管理难度增加等理由拒绝。
在齐晓武看来,物业公司的担忧完全没有必要。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装置,均为国家严格监管下的合规产品,其充电安全风险远远低于电动自行车。在慢充模式下,每个充电桩的额定功率约为7KW,夜间(23点-6点)充电时,居民其他用电已大幅降低,大多变压器容量可以满足要求,同时现有技术完全可以控制过载情况。
物业对业主安装充电桩说“不”的案例在我市并不鲜见。今年1月,晋合·湘水湾小区有业主购买电动汽车后,想要安装充电桩,遭到了物业的拒绝。协商无果后,业主向法院提起诉讼。经天元区人民法院判决,业主胜诉,充电桩得以“落地”。此前,石峰区也出现了一起业主起诉小区物业公司的案例,最后法院协调解决了。
【症结】 安全责任不明晰 充电桩“落地难”
不仅是私人充电桩,公共充电桩进小区也同样“落地难”。
“有的是物业公司不同意,有的是业主不同意,就一票否决了。”国网湖南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株洲事业部一名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我市居民小区(楼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由市住建局市政建设科牵头统筹。该科室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地下车库安装分散式充电桩,对火灾自动报警消防系统、防火分区面积等都有新的要求,很多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没有达到这些条件。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一方面,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发改、规划、国土、质监、消防、气象、电力、物业等,利益主体分散,协调难度大。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困难,如在小区,物业公司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愿意配合。此外,电力接入也有诸多困难,增加了建设难度。该负责人表示,由于我市目前尚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规范,很容易出现建设不规范、设备不达标、安全无保障等重大风险。
【破题】 拿出充电桩建设的“株洲方案”
2021年11月30日,省发改委印发《湖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提出“自(专)用为主、公用为辅”是湖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这也意味着,私人充电桩将成为未来充电系统的主流。
尽管国家、省里都有政策文件支持新能源车充电桩发展,但株洲并没有出台充电桩安装的规范性执行文件。“希望市级层面出台一个充电桩安装的规范性文件。”有物业服务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充电桩“落地难”的投诉或将接踵而至。
齐晓武希望,电力公司能够对株洲各小区变压器容量、高峰值负荷、日间冗余量、夜间冗余量进行调研,计算出可安装充电桩个数,并提供给相应的物业公司。若容量不足,也能够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研究充电桩建设的管理办法,解决“充电难”。
市发改委上述负责人也表示,希望尽快建立统一充电监控平台,对车辆充电状态、运行轨迹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充电基础设施和车辆的安全运营。同时,尽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准入政策及管理规定,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范管理。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出台地方性充电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完善新能源汽车产品及充电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