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株洲的地缘区域文化吗? 小板凳坐好,他开讲了

株洲房产资讯频道 2019-07-22 16:54:08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作为生活在株洲的市民,对自己的地缘区域文化了解吗?资深媒体人、本报记者佘意明昨在石峰区九畹书院开讲《湖湘文化与株洲文脉》。

▲ 讲座现场。(图片源自“湖南九畹书院”)

作为生活在株洲的市民,对自己的地缘区域文化了解吗?资深媒体人、本报记者佘意明昨在石峰区九畹书院开讲《湖湘文化与株洲文脉》。

佘意明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入选株洲市首批高层次人才,文章入选多所大学精品课程教材,出版《株洲文明史略》《远方的驿站》等著作。佘意明介绍,作为株洲乡邦文化系列讲座之一,他将带领市民探寻国学在湖湘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以及湖湘文化精神的时空性意义;株洲文脉的生成与高峰。

在讲座中,他介绍了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国学在湖南的历史演变、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代的时空性意义、湖湘文化在株洲的发展及株洲的文化脉络等,帮助市民系统性地认识湖湘文化与株洲文脉,为讲好湖南故事、株洲故事提供了文化上的视角。

活动由市文明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市教育局联合主办。

市领导钟燕出席活动。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文字实录】

湖湘文化与株洲文脉

佘 意 明

当前提倡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热、地域文化热方兴未艾。但网络时代,我们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阅读,没有时间对知识去做全面意义上的梳理,很容易断章取义或者牵强附会,作为株洲人,我们有必要对国学、对湖湘文化及株洲文化脉络做一点较为系统性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讲好湖南故事、讲好株洲故事。

排名前列部分:湖湘文化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一提起湖南人,我们都知道会吃辣椒,霸得蛮,这是湖南人的性格,那么,什么是湖湘文化呢,到底怎么去定义,没有准确的说法,各说各的都可以,我们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湖湘文化就是湖南的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甚至更远,比如炎帝文化之类的,都可以去说。

湖湘文化的主要基因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宋朝的时候排名前列次出现自己的学术流派,“湖湘学派”。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的一个分支,宋代“理学”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要了解湖湘文化,必须了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流变。孤立地去谈论“湖湘学派”,很难对湖湘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下面简单地介绍国学的演变过程。

二、国学的发展过程

宋朝时期,中国产生了“理学”,理学著名的人物有:北宋时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等等,明朝的王阳明、王夫子等等。

“理学”产生的原因是,宋代知识分子发现“汉学”的缺点,认为“汉学”过于拘泥字面解释,于是把佛、道两家的学问拿来,跳出儒家经典去解读经典。

其实,宋代这些理学大家对“理学”内容的解释都不一样,朱熹的政治理学最后胜利,明清科举一直用朱熹对儒家的集解做标准教材。

到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很多知识分子突然发现,宋代理学对儒家经典的解读走向了功利主义,牵强附会,开始复古,重新去钻研“汉学”,通过音韵、训诂,从故纸堆中去寻求儒家经典的本义。这就是所谓“乾嘉之学”。

三、国学在湖南历史上的演变

在介绍国学的发展过程后,我们来看看国学在湖南的演变过程。

先看“汉学”在湖南。汉学在全国很多发达地方,特别是中原一带,发展得很好,但在湖南没有并没有扎根。

三国以前,湖南包括现在的长株潭一带,那时还是南蛮人的天下。要他们去学习这种很繁琐的儒家经典,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整个汉代400年,湖南就没有出什么有影响的人物。

直到东汉末年,孙坚当长沙太守,通过战争,长株潭一带的少数民族迁到山区去了,大量的北方汉人南下,填补了空缺,此后汉族人开始在湖南历史舞台上唱主角。不过,到唐朝的时候,湖南也还是一块蛮荒之地,是朝廷发配官员的地方,唐朝柳宗元笔下的湖南那是十分落后蒙昧的。

讲了“汉学”后,再讲“理学”在湖南的演变。

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湖南人周敦颐。

周敦颐是北宋道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永州道县人,写过《太极图说》,5000字,文字跟《老子》那本书差不多。周敦颐较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把道学与儒家经典打通了,帮助别人用道学那些东西去解释儒家经典,他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有了发挥和讨论的空间。 

但遗憾的是,周敦颐当时在湖南并没有学术流派。任何一种学说,要形成流派,必须集结一个团体,要有一群人,有一帮弟子,才能帮你发扬光大,才有影响力。

湖湘文化排名前列个形成群体的学术流派,是“湖湘学派”。

“湖湘学派”创始人叫胡安国,他是福建武夷山的人,在周敦颐死后的第二年出生的。胡安国后来在湖南当官,类似教育厅长,再后来跑到湘潭办学,创办碧泉书院,培养了很多弟子。胡安国和他家的子侄们及“朱张会讲”中的那个张栻,他们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群体,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思想,就是经世致用、格物致知,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周敦颐的理学。

“湖湘学派”在宋朝的时候也没有影响力。因为这个学派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南宋初年,那时大汉奸秦侩把持朝政,“湖湘学派”与秦侩把持的朝廷格格不入,没有出现显赫的官员,当然就不可能有影响力,它只是湖南小范围的有点影响而已。

说下面说“乾嘉之学”在湖南。

宋代直到清代,湖南儒家文化的主流是“理学”,乾隆嘉庆时期,当北京、江浙一带开始回归汉学的时候,湖南仍然以理学为主,湖南基本没有流行“乾嘉之学”。

四、怎么看待湖湘文化精神及它的时空性意义

湖湘文化内容很多,表述也很多,但最有名的两句话是:经世致用、格物致知。

1. 什么叫经世致用?

所谓的经世就是治理世事;所谓致用就是尽其所用。经世致用合在一起就是求实、务实。

经世致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儒家思想,要参与社会,不能逃避现实,你学习的东西要为社会所用。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清谈务虚,今天也不过时,我们开务虚会是为了出点子,更好地抓落实。

宋代“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大背景是: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期,社会出现了奢侈奢靡之风,追求个人享乐,追求风花雪月,很多负责任的学者提出要务实,提倡修身养性,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去做点务实的事情。

现在我们经常说湖湘文化最核心的是经世致用,其实宋朝的时候,很多地域文化提倡经世致用,比如湖南的湖湘学派、浙江的永嘉学派等,永嘉在现在的浙江温州。因此,经世致用不是湖湘文化的专利。

2. 对比湖南、浙江“经世致用”的不同走向

我们走路,要找参照物,对文化的探讨也是一样的,寻找文化参照物,我们的认识就不会走入歧路。

湖南、浙江都讲“经世致用”,但走的路径不一样,湖南人相对地说更讲究从政,浙江人善于发展经济,这种文化基因的遗传现在还有一点影响,江浙一带城市的GDP数据就比我们好看多了。 

我们先看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近代百年乱世中,湖南突然异军突起,产生了一大批的军政人才,同治、光绪年间,湖南“督抚遍天下”。株洲就产生了两个总督,一个是天元区群丰镇的两广总督袁树勋,一个是茶陵人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陕甘总督。晚清大儒湘潭人王闿运写过的一副很有气势的对联: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民国时期,湖南又产生了伟人毛泽东等一大批人物。可以说,没有湖南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崛起。

这些湖南群英让湖湘文化光耀灿烂起来。

看任何这一种地域文化都要一分为二。比如,历史上湖南读书人容易陷入功利主义。举一个例子,晚清的时候,湖南书生纷纷当兵打仗,以军功成就功名。但那个时候,株洲的马家河罗氏家族产生了一个学问大家,叫罗汝怀,左宗棠、曾国藩对它评价都很高。左宗棠对罗汝怀说的话挺有意思:“湖南人读书屁股多坐不住,你有志于学问实在非常难得,千万莫放弃呀。”左宗棠说的是大实话,湖南人会读书,会科举考试,没有错,但是湖南学问大家不多,因为他们坐不了冷板凳。

与湖南不一样的是,“经世致用”在浙江的发展成为商道文化。永嘉学派的产生地温州,早在宋朝的时候,他们就把“经世致用”就用到了商道文化上,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强调买卖自由,尊重富人,发展商业。

浙江文化对事物的追求更精细化,从企业的管理,到自然环境,都如此。为什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园林非常美丽优雅,非常精致巧妙,很有诗意,这与他们的文化精神传承是分不开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举一个浙派文化对株洲影响的例子。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过去是一个小研究所,这种研究所全国很多的。但现在发展这么大,是有文化渊源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远赴湖南,来到当时的铁道部株洲所,他们中最多的是江浙一带的。这些江浙人带来了以贫贱不能移的崇文精神和富有创造力的经商精神,与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文化融合一起,经久传承,造就中车株洲所不断前行的内生力。

3. 格物致知

我们经常提及的湖湘文化的“格物致知”,这个也不是湖湘文化独有的。 

“格物致知”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

所谓“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很好理解。但“格物”这个词,解释起来就复杂了。孔子说的是一个人说话有实际内容,行动合乎规矩。

但到了朱熹那里,“格物”的意思变了。朱熹认为“格”就是推究,“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原。在朱熹看来,凡是不合乎皇权的都是异端的,只是事物的表象,不是事物的本原,应当抛弃。

4. “格物致知”在湖南的演变

“格物致知”在朱熹那里是心灵之学,是唯心主义的东西,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它在湖南又演变成了朴素唯物主义的东西。这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王夫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反清知识分子,他说“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发誓与清朝不共戴天,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凡是出门就打伞,脚上踏木屐,代表了他的一种气节。

王夫之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他把“理”当成了客观的东西,客观规律,气推动了理的变化。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格物致知,坚决反对程朱理学,人不能光修身养性,去寻找心灵的安慰,更要务实,要有一番作为。

5. 湖湘文化的时空性意义

湖南人及湖湘文化在近代百年的光芒,但我们湖南人不要骄傲自满,提倡文化自信,但不能有文化迷信。

历史永远向前的,今天,时间变了,空间也变了,科技时代、信息时代,地球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次同一条河流,你永远回不到昨天了。

湖湘文化发光的是乱世时代,今天处在和平年代,“经世致用”如果走过头了,做人做事过于看重得失与结果,就会陷入功利主义。“敢为人先”也没错,但不要变成老子天下排名前列,过于表现你自己,就不好与人合作,别人就会说你没有团队精神。

和平时代,讲究的是修身养性,是平和,是中庸,所以江浙一带,受朱熹文化很深,正好迎合了这个时代。我们湖湘文化在保持自己优秀的传统同时,要努力吸收别人好的东西。中车株洲所,把湖湘、江浙两种文化融合起来,就是很好的启示。

 第二部分,株洲文脉

一) 什么叫文脉?

山有山脉,水有水脉,文有文脉,文脉的概念并不玄妙,它是文化演进的走向,文化延续过程中的历史记忆。

就中国文化来说,既有主脉,也有大大小小的支脉。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支脉,株洲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条支脉。

株洲文化经历了楚文化的兴衰、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进入与演变、宋代理学与湖湘文化的兴起、明清江西耕读文化的进入带来的变化等几个阶段。宋代到清代的900多年,理学是株洲文化的主线,产生了260多名进士。

二)探讨株洲的文脉。

一、株洲文化的历史源头—楚文化

1. 株洲早期历史与楚文化

湘东地区是湖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湖南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株洲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甚至更远,但如果从有文字的历史算起,株洲的文化源头就是楚文化。在楚国统治之前,株洲居住的三苗人、扬越人,他们还没有文字。

在谈起株洲文化的源头之前,我要介绍一下株洲的早期历史。在中原的夏商周时代,那时候的株洲,是南蛮人的时代,南蛮人包括三苗人、越人、楚人。中国南方的文化是随着北方人不断南下被儒家文化同化的。

楚国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诸侯国,楚文化与我们熟知的中原、山东等地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原、山东文化主要是现实主义文化,而楚文化是一种浪漫主义文化。楚文化与越文化是近亲关系的,与越文化的语言风格和模式有点类似。举楚文化、越文化中两首被认为是写爱情的诗歌做例子:屈原楚辞中用得最多感叹的词是“兮”,《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越文化也用“兮”,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2. 关于老莱子

有文字的历史以来,株洲排名前列个文化名人就是老莱子,老莱子也是湖南排名前列个历史文化名人。老莱子死后埋在今天株洲430一带,清朝重修的墓碑,如今放在仙庾岭那个庙里。

老莱子比屈原要早200年。他与孔子、老子生活基本上同时,是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老莱子是楚国人,老家在今天湖北的荆门。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道家思想家。老莱子与老子的思想区别是,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用道家思想在改造世界,去治理国家,因此老子是不反对做官的,他本人也做过周朝图书馆馆长之类的职务。而老莱子是反对做官的,主张清贫乐道,主张退隐山林。楚惠王曾经邀请他出来做官,老莱子在老婆的教育下,坚决逃跑了,这一跑就跑到我们株洲来了。老莱子还是二十四孝之一,这个大家都知道,戏彩娱亲,为了逗父母高兴,穿着儿童衣服在地上打滚。 

二、东汉末到唐朝的600年文化出现了小高峰

老莱子生活时代的株洲,其实还是南蛮人的天下,汉人属于少数民族,汉族人登上湖南的历史舞台是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孙坚是压垮楚文化的最后一根稻草,楚文化从主流舞台慢慢淡出,逐渐融入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明,佛教文化也开始对株洲进行渗透。

孙权时期,株洲历史上排名前列次出现了城市,建宁城。公元215年孙权设立了建宁县,县城在今天的株洲的合泰大街、东湖公园一带。

建宁城的历史,基本对应中国魏晋南北朝400年的乱世时期,我们来看看那时株洲的文化。

1. 精神信仰——玄学与佛教

盛世讲王道,乱世讲霸道,霸也是道,谁拳头硬谁势力就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魏晋南北朝奉行的是霸道,朝代更替如走马灯。

一些知识分子看不惯强人政治,愤世嫉俗,喜欢讲怪话,想做官又怕风险。于是,社会出现了玄学。玄学较大的特点是崇尚清谈。如梁朝时期,有“山中宰相”之称的南朝道学家陶弘景,经常给梁武帝出点子,但拒绝出来做官。传说他曾一度到当时的建宁隐居过,今株洲古大桥还有宰相屋场。 

此外,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之后,这个时期进入全盛阶段,和尚成了最火热的职业。唐代的诗人杜牧曾写诗感叹金陵附近的寺庙之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据说全国有几万家寺庙。株洲空灵寺、资福寺、龙山寺等,普遍认为其最早建于梁武帝时期,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有一定道理的。

2. 儒家文化的兴起与南蛮文文化的衰落

古代中原战争不断,大量的流民南迁,进入了南方人居住区。直到东汉时期,在中原人眼里,湖南还被认为是愚昧野蛮之地。当时的东汉朝廷派来的长沙太守,其重要工作就是教化,就是抓文化教育。

吴晋南朝时期的湖南,当时私学、公学并存互补,儒家经典被广泛阅读,出现了一批人才。不过,在民间,楚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甚至影响了一些统治者。刘表做荆州牧时,曾领衔编辑过一本《荆州星占》的书。这是一本天人感应的书籍,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维去推断人事吉凶,观察自然现象。该书流传几百年,唐朝的李淳风对其极其推崇。我们熟知的《推背图》,是中华预言排名前列奇书,传说它是唐太宗时期两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推背图》受楚文化影响很深的。

在民间,这种越楚文化对株洲的影响尤其深刻。南朝齐代时,有一个叫顾宪之,当时做衡阳内史(注:当时的衡阳郡治在今株洲堂市土城),发现株洲当地境内发瘟疫,老百姓得了病,就说祖坟有问题,挖开墓葬,将祖先的尸骨清洗干净,再埋葬。顾宪之向百姓晓之以理,这种风俗才改正过来。

3. 最牛的文化名人江淹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天株洲地区有相当多的文化人在这里封侯做官,其中有一个人的名气很大,就是成语“江郎才尽”说的那个“江郎”,这个成语说江郎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 渐渐衰退。江郎就是是南朝的江淹。 

江淹是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虽家境贫穷,但很好学。梁朝的时期封为醴陵侯。江淹淹特别善于摹写这些“悲”情,并有一系列的“悲情”作品。如《恨赋》、《别赋》等。

其实,江郎才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江淹官当得越来越大,没有心思再去钻研写文章了,而且在乱世却历经三朝不倒,说明他把心思用在别的上面了。

4. 株洲排名前列个进士陈光问

东汉以后,经过长期的教化,株洲的教育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虽然在中原、江浙一带人的眼里,湖南还被认为是一块文化沙漠,但了到了唐朝时期,湖南人、株洲人毕竟也可以在科举上展露头角。

公元901年,茶陵人陈光问参加科举考试,考取第四名,成为株洲历史上排名前列个进士。唐朝皇帝安排他到秘书省做编辑、校对——官秩九品,后来回到茶陵,继续教授私塾学生。

三、宋代株洲文化出现了一个高峰 

宋朝湖湘学派这一文化思潮的兴起,湖湘文化开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株洲地区出现了吴猎、凌登龙等政治文化名人。

说到株洲的文脉,历史上大量的外地人比如杜甫、朱熹、文天祥等等在株洲留下了数不清的诗歌文章,他们给株洲的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为株洲的文脉涂抹了亮丽的色彩。

不过,既然讲的是株洲文脉,我们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株洲本土作家,或者与株洲渊源比较深的那些人身上,或者至少你血液里流着株洲人的血液,因为文脉是个具有地缘概念的词语。

说到株洲的本土文学,先说一下湖南的本土文学,其实长沙是唐朝末年五代的时候才开始出现本土作家群。就株洲来说,南宋才开始出现文化高峰。

1. 株洲文化的高峰及吴猎对湖湘文化的贡献

宋朝的时候,株洲镇是湘潭的一部分,宋代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父子不仅在湘潭办了书院教学,而且还在当时的株洲镇上面开了一家以他们家的姓命名的很大的酒店,朱熹、胡铨来株洲的时候,就住在这家酒店。那时,大量的株洲学子跟着张栻、胡宏学习,醴陵人吴猎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吴猎是张栻的学生,作为湖湘学派后期代表人物,可以算是位全才式的人物。在政治、经济、军事、理学各方面都有所创建,为湖湘学经世致用的传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岳麓弟子吴猎、赵方等人在抗金战争中功勋先进,被誉为“一时之英才”,他是“开禧北伐”的主要将领,显示了先进的军事才能。 

2. 钟震创办主一书院

钟震是湘潭人,朱熹的弟子,嘉定时国子博士。朱熹至岳麓讲学时,他“执贽门下,往复问难,教签为多”。钟震创办主一书院,湖南的学者纷纷拜在他的门下。主一书院位于今天的朱亭龙潭湾。

清嘉庆年间,主一书院扩建成龙潭书院,规模宏伟,主要传承朱熹、张栻理学文化。龙潭书院当时是与碧泉书院、昭潭书院并列的湘潭三大书院之一,左宗棠曾经为龙潭书院题写书院名称,悬挂于进门正中。1902年,龙潭书院改名为湘潭县龙潭高等小学堂。

3. 南宋后期岳麓书院山长凌登龙

继醴陵人吴猎之后,株洲又产生了学问大家兼教育家凌登龙。

凌登龙是株洲仙庾岭的人,死后埋葬在仙庾岭,最近发现了他的墓地。

根据史料记载,凌登龙是南宋嘉定年间进士,嘉定十二年(1219年),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着力提倡湖湘学统,让朱熹、张栻学说回归岳麓书院,为当时社会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明清时期株洲文化出现另一个高峰——李东阳、罗典

说到株洲的文脉,那时绵延相连的,但是较高的山峰在哪儿,就是明朝的李东阳和清代的罗典。

1. 李东阳与茶陵诗派 

李东阳祖籍茶陵,他本人出生在南京,15岁考中举人,17岁考取进士,官居明朝宰相。

李东阳文学成就很大,他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主张学古,反对模仿。茶陵诗派被写进了中国文学史。

2. 罗典对湖湘文化的贡献

现在我们经常谈论什么湖湘文化,其实湖湘文化在历史上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罗典是排名前列个将湖湘文化推向高峰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罗典是株洲天元区马家河人,他担任岳麓书院山长20多年,培养了大量学生,清代湖南状元、衡阳人彭浚就是他的学术。罗典之后,湖南出现了一个人才井喷现象。

罗典在湘潭,他是与齐白石并列的人物,他被湖南人尊称为湖南的孔子,他不仅教出了大量优秀的学生,还写出了大量的著作。 

今天的讲座很简单,其实,国学、湖湘文化、国学在湖南的演变及株洲文脉,在我那本《株洲文明史略》中都有介绍,而且更详细。

来源:株洲新闻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